我有两个挚爱,一个是美丽善良的妻子,一个是雄奇险峻的二十四道拐。热爱一样东西,就要对它负责,就像爱自己的妻子一样,对她负责到底。我爱上二十四道拐这条路,就要用一生去走。 ——陈亚林

挚爱一段路

时间:2015-11-06    

  

  不辞劳苦申报国保

  去年,陈亚林的爱妻因病去世了,可他倾注多年心血和深情的二十四道拐,在他心中越来越美丽,越来越有魅力,越来越光芒四射。办完妻子的后事,他更是全身心投入到对二十四道拐的进一步挖掘、宣传、推介之中,以此来告慰九泉之下的妻子对他多年从事这项工作的支持。

  说起陈亚林与二十四道拐的不解之缘,得把时光倒回到三十多年前。

  1981年,十八岁的陈亚林高中毕业,进入县文化馆工作。起初,他对二十四道拐并无太多了解,只不过是小时候因父母在邻县普安工作曾几次坐车路过那儿,每一次他都掰着手指数转来转去的弯,数来数去一次也没有数清楚。真正认识二十四道拐,是从1987年他就读成人中专毕业后,参与全国第二次县级文物普查开始。

  不认识则罢,一认识便爱上了。

  陈亚林在参与报批二十四道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过程中,觉得二十四道拐蕴藏着更为丰厚的历史价值,是国家、是民族,更是晴隆的宝贵财富。他重新打量二十四道拐,挎着相机,拿起笔,去追逐关于这段路的历史真相和故事。为此,他多次翻山越岭、爬岩攀壁,去寻找比对那帧“老照片”的拍摄地点、拍摄角度,起早贪黑,去追寻关于二十四道拐的历史遗物、遗证、证人、证言。

  经过认真细致的工作,陈亚林搜集掌握了大量关于二十四道拐的史料,并进行初步分析研判,心中暗自有了二十四道拐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想法。“连省级文物都没有列入,怎么申报国家级文物?简直是痴人说梦!”陈亚林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的时候,遭到了当时的一些领导和同事的质疑、否定,甚至热嘲冷讽。可越是这样,他越较真,越执着,大有申报不成不罢休的架势。于是,他一头钻进图书馆、资料室查阅更多的史料,借阅更多的档案、图书,并书信求助有关专家、学者。原本文化底蕴和文字功底比较欠缺的他,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地投入到二十四道拐的研究工作中。历时五年多,收集、整理、撰写,一字一句、一图一表地独立完成了14个卷宗、10多万字的《晴隆二十四道拐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报告书》及若干附件。

  天道酬勤。省、州文化文物部门和县有关领导被陈亚林对文物保护事业的热爱和执着所感动,给予了不少指导和支持。《申报书》破格上报后,国家文物局组织了专家进行评审,一举获得通过。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正式授予晴隆二十四道拐“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舍昼夜出一本书

  或许是投缘,或许是需要互补,陈亚林在获取二十四道拐充足史料的基础上,邀约一名对二十四道拐有着浓厚兴趣的在校女大学生商议,合作出版一本关于二十四道拐的书。他有基础资料,那位名叫邓茜的女大学生有一定的文学修养,但两人却没有编书出书的经验,只能靠摸索和借鉴,加之没有固定编撰场所,也没有电脑,只好白天一起商讨怎么写、怎么编,晚上各在各家“爬格子”。合作只能在邓茜放假期间,所以他多数时间都是孤灯夜战到天明。书稿出来了,但向哪里申请出版呢?出版经费怎么筹措呢?这又是一个困扰他们的难题。

  “管他的!先把书稿投给解放军出版社看看,如果同意出版,再想办法筹钱。”陈亚林拿定主意。邓茜说:“只能这样了!还有,我认识解放军出版社一位叫兰草的编辑,是我在重庆上大学参加史迪威博物馆举办的一次活动上认识的,我们给他写封信。”

  书信连同书稿一道寄了出去。他们忐忑地等待着。

  终于回信了。信是回给邓茜的,而此时邓茜回学校了。邓茜的家人收到回信后急忙找到陈亚林,陈亚林立即展开书信读了起来。回信对书稿给予肯定和较高评价,同意部分自费出版,并建议该书改名为《历史的弯道》,作者原定书名“史迪威公路二十四道拐”为书名副题。面对回信,陈亚林异常激动,喜忧交加。喜的是书稿得到同意出版,忧的是出版经费没有着落。按他的性格,是不太愿意求人的,可是面对几万元的经费,在当时,他和邓茜都拿不出来。他只有厚着脸皮到县里有关单位求援,磨破嘴皮,有几个单位有些“表示”,却还差得很远。他又试着给编辑写信,请求先交定金出版,然后卖书补足自费部分。

  喜讯又来了。解放军出版社同意了他的请求,第一次印刷5000册,要他自销3000册,2000册由出版社委托新华书店经销。书可以出了,但他还是感到压力重重,3000册怎么销?可出乎预料的是,书出来后,县里各大机关或多或少地买了些,当地书店也销了一部分,好不容易凑足交齐了出版费。出书没有给陈亚林增加经济收益,却收获了更多人对二十四道拐的关注,收获了二十四道拐知名度、影响力的提升,进而拉动了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本《历史的弯道》,已成了人们阅读收藏的抢手货,可以说是一册难求。

  不遗余力宣传推介

  在长期对二十四道拐研究和宣传推介过程中,陈亚林结识了重庆史迪威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牟之先,云南二战史、公路史专家戈叔亚,当年建造二十四道拐的总设计师邹岳生之子、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邹人杰,解放军出版社高级编辑兰草,中国二战研究会专家周晞等等权威专家学者,并先后多次邀请这些专家学者到二十四道拐考察指导。陈亚林与他们合作或在他们的帮助下,推出了一批关于二十四道拐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成果。

  踏遍云南和滇缅公路、中印公路的二战史学家戈叔亚,终于在贵州晴隆发现他苦苦寻找若干年的“史迪威公路之二十四道拐”(二战画史封面标注),于2002年3月24日在《羊城晚报》发表《世界闻名的“24道拐”原来在贵州》,揭开了二十四道拐神秘的面纱,纠正了一个57年的谬误,引起世界轰动。陈亚林从大量的报道中深受启发,更加坚定了他研究二十四道拐及其申报国家级文物的信心和决心。2002年10月,他应邀到重庆出席“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学术研究会”,提交了他与牟之先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史迪威公路“二十四道拐”初议》。7000多字的论文,专业、详实、雄辩地论述了二十四道拐的前世今生,获得与会专家一致好评。他与兰草合作、即将出版的《图说“二十四道拐”》也备受关注。近年来,陈亚林先后在《贵州日报》视点专栏推出《“24道拐”之被发现》《“24道拐”十年看巨变》等颇具影响的整版报道,引来了国内外多家大型主流媒体的深度宣传报道,极大地扩大了二十四道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不畏艰险反复拍照

  二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他几乎每天都要到二十四道拐去,不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有时一天要去两三趟,甚至四五趟。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自爱上二十四道拐后,就自学摄影,成了摄影爱好者,进而成了县摄协主席。他要去拍二十四道拐的云浮云飘、日出日落,拍二十四道拐的春夏秋冬、花开花落,拍二十四道拐的游人如织、形形色色。他总是想把变幻着的二十四道拐以最美最好的一面用报刊、用网络、用QQ、用微信传送出去,与众人分享。

  2013年的冬天,晴隆下了一场大雪,是拍二十四道拐雪景的难得机会,要拍到更好的镜头,只能上观景台,而观景台要翻越海拔1700多米高的晴隆山,上晴隆山路段积雪很厚,路旁的树上挂满了手指粗的冰,壮观极了。车上不去,陈亚林又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就背着相机在冰天雪地里爬行了6公里,终于拍下了一组值得珍藏和传播的照片。雪天里下坡比上坡难,他花了4个多小时才下来,脸冻红了,手冻僵了,脚扭伤了,可他觉得值,感到畅快淋漓。县领导被他这种精神感动,专门为他解决了摄影器材购置经费3万元,这让买不起好相机的陈亚林非常高兴,非常感动。有了支持和认可,他越发来劲,通过QQ、微信等平台,推送《我在晴隆等你》《我在二十四道拐等你》系列等精美图文两千多条幅,两年不到的时间,吸引了国内外近百万人次阅读、评论。

  不厌其烦导游解说

  因为他甘愿当不是导游的导游,不是解说员的解说员。随着二十四道拐的“被发现”到声名鹊起,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贵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中国最美公路,成为中国首批抗战纪念地、遗址,成为大型电视剧连续《二十四道拐》拍摄地,成为独特的世界性历史地标和文化地标。到此旅游观光、考察体验的境内外客人纷至沓来,络绎不绝。特别是“五一”“国庆”小长假期间,更是游人如织。面对这些场景,陈亚林怕错失良机,带着珍藏多年的相册,走进游人中间,给他们解说二十四道拐的前世今生,给他们展示二十四道拐的美好前景。

  二十多年来,他不厌其烦、翻来覆去、一拨又一拨地给游客介绍二十四道拐,具体给多少人介绍过,他自己都记不清楚了,反正是数以万计。遇上远渡重洋而来的国际友人,他每每都会翻开相册,用手指着当年美军战地记者拍摄的二十四道拐老照片,不管“老外们”能否听得懂,他都极为认真负责地向他们讲述当年美军1880工兵营怎样改造、维修二十四道拐,讲述美国大兵与当地军民友谊合作的一段段往事。

  2012年,由中央党校、二战史研究会举办的“太平洋战争与中美关系论坛”在贵阳举行,却将参观地定在二十四道拐。当史迪威将军嫡孙约翰·伊斯特布鲁克上校作为论坛嘉宾来到二十四道拐观景台,得知要拍一部名叫《二十四道拐》抗战大戏,戏里有史迪威角色时,他当场要求要出演其外公。在场又拍照又解说的陈亚林听后激动得几近失态,大笑着高举双手连连拍掌,好像当年范进中举似的。

  还记得有一次,中央电视台到晴隆拍二十四道拐专题片,陈亚林把摄制组带到盘江桥一处以美国制造钢板拱筑桥拍摄时,边介绍边抢拍镜头,竟忘记了自己的身高和脚下的坑洼,一头撞在涵洞中坚硬的石坡上,顿时头破血流。返回路边,他随手摘了几枝艾蒿嚼烂敷上,坚持陪摄制组完成当天的拍摄。

  不计得失爱一段路

  陈亚林的爱妻身患癌症在昆明治疗期间,他一边悉心照料妻子,一边牵挂着二十四道拐。躺在病床上的妻子最清楚,二十四道拐对丈夫有着无穷的的魔力,她经常劝他回去看看,看看二十四道拐。陈亚林匆匆回到晴隆,目的就是看一下离开期间二十四道拐来了些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怕别人介绍不清楚,出差错。

  他的妻子化疗疗程结束回家休养,身体很虚弱,几次出现昏迷,时刻需要亲人照顾。2014年4月18日,正值电视剧在安南古城举行开机仪式。午餐后,电视剧剧组导演团队要深入“滇黔锁钥”盘江桥等地进一步了解布置拍摄场景,要求县里派人陪同。因为陈亚林对情景最为熟悉,有了解他妻子情况的领导征求他的意见,问他能否陪同考察时,看得出他极度为难,也有些显得疲惫、憔悴。大约1分钟后,他强忍着快要掉下来的泪水,扭过头给女儿打电话,嘱咐她要照看好妈妈。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他陪同剧组一行从头到尾进行了考察。没过几天,也就是2014年4月21日,他的妻子离开了人世,陈亚林陷入了锥心的悲痛之中。相濡以沫的妻子去世一周之后,他化悲痛为力量,主动承担电视剧拍摄的义务摄影员、联络员兼群众演员。几个月下来,本来有些黑的他变得更黑了。接着,他又义务参与了央视《东方主战场之二十四道拐》纪实片的拍摄,一干就是二十多天,天天迎日而出,戴月而归。

  凡是有益于二十四道拐的人和事,他都会不遗余力地进行宣传推介,不计报酬,随叫随到;凡是有损二十四道拐的言行,他都坚决抵制。

  2015年9月,黔西南州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和首届旅游发展大会在晴隆举行,陈亚林更是热情高涨,乐此不疲地投入到活动的宣传和具体筹备之中,台前幕后时时处处都有他忙碌的身影。对此,有人说他不务正业,自讨苦吃。而县委书记姜仕坤却在大会上说:“像陈亚林一样把大家期盼的事尽力做好,就是最好的敬业、最大的负责。”

  面对别人的不解,陈亚林说:“热爱一样东西,就要对它负责,就像爱自己的妻子一样,对她负责到底。我爱上二十四道拐这条路,就要用一生去走。”他就是这样,对二十四道拐、对家乡这片多姿多彩的土地、对晴隆的宣传文化旅游事业,充满执着热爱,充满着深情厚意。

相关阅读
相约黔西南 来一场消夏之旅

相约黔西南 来一场消夏之旅

黔西南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喀斯特峡谷、峰林、天坑、溶洞等景观在这里富集,地下黄金储量大,被命名为"中国金州",高品位观赏石多,有&q...

情牵北盘江 畅游山水纵情欢歌

情牵北盘江 畅游山水纵情欢歌

北盘江风光。北盘江风光。北盘江一行,我们与友人各有收获。玉林写了一篇散文,春生写了一篇游记,龙成写了一篇报告文学;而我,收获了一首诗:依水孕育恒古梦,造湖光照牂...

黔西南,悠闲的生活令人向往

黔西南,悠闲的生活令人向往

实习记者 聂珊珊依山傍水的美丽小区。万峰湖一景。八卦田。习惯了蓝天白云,呼吸着略带泥土清香的空气,游惯了的山水田园,那各种风味小吃留香口齿,这一切,在黔西南生活...

烟雨董箐

烟雨董箐

董箐,由于修建电站筑坝而形成的9.55亿立方米人工湖,位于镇宁与贞丰两县交界的北盘江上,其上游为马马崖水电站,下游为龙滩水电站。董箐因电站而兴,也因电站而一夜成...

参与评论

他们说...

预订常见问题
付款方式
签订合同
其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