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头条 »正文

后续扶持好 幸福再升级——来自黔西南州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报道

时间:2021-04-25 作者:记者 查必芳 杨朝敏 来源: 黔西南日报

2019年6月20日,黔西南州“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33.85万搬迁群众摆脱“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开启了新生活、新征程。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

如何让乡亲们“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黔西南州精准贯彻“五个一批”要求,探索实施“新市民计划”,持续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文化服务体系、社区治理体系、基层党建体系“五个体系”,以“五个体系”为统领的新市民计划基本落成并取得阶段性成效,有力推动搬迁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把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写在群众心坎上,谱写着搬迁群众美好生活新篇章。


三宝彝族乡涅槃重生

4月,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红墙灰瓦、花窗雕栏的特色民居错落有致,行道树绿意葱茏,小区里鸟语花香,随处可见张张笑脸。

金门广场的廊亭中,搬迁群众王兴会和一群身着民族服饰的妇女,依着栏杆飞针走线做刺绣。王兴会在小镇做保洁,加上农村低保转为城市低保,每月有4000多元收入,3个孙女在小镇附近的小学和初中上学,生活学习由学校照管,不用像过去那样操心。

“和以前的条件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原来住在半山腰,破旧瓦房,现在住的阿妹戚托小镇环境就像景区。”苗族妇女李少珍高兴地说。

2018年8月,第一批搬进阿妹戚托小镇的高国云最有感触:“住进小镇快3年了,条件没得说,生活有保障,医疗有保障,小镇工作人员就像‘保姆’一样,服务很贴心……”

高国云的老伴患有高血压和脑梗塞,几次发病,接到电话的医院出诊迅速,挽救了老伴性命。“去年底她胃出血,如果是在老家,离医院远,那就危险了!”

同高国云一样,搬迁群众在就业、就医、入学、社保等方面享受和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

2020年4月,高国云在外打工的二儿子回到家乡办起了养殖场,高国云和老伴在养殖场里帮忙,加上社区安排的公益性岗位,一年下来,老两口也有一两万元的收入。

漫步在阿妹戚托小镇,这个集新市民居住和民族特色旅游景区为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扶贫示范小镇,融居住区、产业园、商业区为一体,配套教育园区、医院、商业区、民宿酒店、产业园、菜园地、新市民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公共服务功能配套完善。搬迁群众在小镇里开起了超市、民宿、酒吧、餐饮店,吃上了旅游饭。

在阿妹戚托小镇内的“晴隆·中天智选假日酒店”,36岁的搬迁群众罗梅花正在忙碌着,俨然从曾经种地的农民,转变成为训练有素、懂得礼仪的酒店服务员,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3个孩子就在小镇里的学校上学。

酒店总经理胡春华介绍,酒店90%的员工均是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之前,酒店有针对性组织客房服务、保洁等技能培训,工作中表现突出的还被调到了餐厅和前台工作。

为提高搬迁群众就业率,积极促进有效劳动力充分就业。晴隆采取“人社中心+劳务公司+企业”一体化培训模式,因人施教、分类施策,优化培训工种设置,开办家政、钢筋工、刺绣、厨师、电子商务、旅游服务等技能培训班,推进培训和就业无缝衔接。建成占地350亩的产业园区,引进12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提供岗位2300余个,800余名搬迁群众工作岗位实现了从田间到车间转变。开展就业专场招聘、春风送岗等活动,有序组织劳动力返岗务工。投资建设占地500亩的农旅一体化的三宝百花百果园,通过推行农旅融合的产业变革模式,采取“以短养长、长短结合”方式推进蔬菜、花卉及经果林套种,带动11名新市民长期就业,解决季节性临时用工120余人。通过在迁出地发展国家储备林项目、退耕还林项目、林下仿野生天麻种植等“林特”经济,稳定带动务工就业。提供2000平方米商铺作为新市民自主创业平台,整合小镇辖区内24道拐旅游公司、中天酒店、教育园区等资源,开发群众演员、保安、驾驶员、服务员等单位用工岗位解决就业。6263名搬迁群众中,有2889人实现稳定就业。

“阿妹戚托嘞,阿妹戚托嘞……”

入夜,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的金门广场上,阿妹戚托舞蹈传承人文安梅,带领当地群众、游客跳起被誉为“东方踢踏舞”的阿妹戚托舞。一曲终罢,人们纷纷和文安梅合影。

14岁就开始跳起阿妹戚托舞的文安梅,如今已是晴隆县阿妹戚托艺术团团长。她感慨:“从来没想过我们彝族姑娘的‘出嫁舞’能跳出大山!从来没有想过我们三宝彝族乡群众的生活这么幸福!”


食用菌撑起搬迁群众“致富伞”

暖阳高照,春意浓浓。安龙县食用菌产业园黑色大棚鳞次栉比,大棚内一袋袋菌棒整齐排列,一朵朵浅褐色的香菇升柄展伞,阵阵菇香扑鼻而来。安龙县蘑菇小镇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张平原正在大棚里管护香菇。

张平原2018年大学毕业时,家里正从安龙县洒雨镇竜堡村搬迁到蘑菇小镇。了解到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新市民种植食用菌,他开始自主创业,发展食用菌产业。

“政府出资建设食用菌大棚,免费提供给搬迁户种植,并提供菌包、技术、销售等一条龙服务。我承包了3个食用菌种植大棚,父母也来帮忙,一年下来,有将近10万元收入。”从农民变身“产业的工人”张平原一家,生活越来越好了。

安龙县位于珠江上游南盘江北岸,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发展农业条件得天独厚。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贵州省级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建设形成的聚集优势,安龙县规划建设高标准层架式大棚种植基地和林下食用菌产业基地,食用菌产业在这里落地生根,逐步构建起以香菇、木耳为主的村级百亩、镇级千亩、县级万亩的食用菌产业基地集群。

在位于食用菌产业园核心区的安龙县富民鑫食用菌公司,一群妇女正忙着将新鲜的香菇剪去菇脚,分类装框,他们大多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轻松就业,轻松收入。

安龙县以发展产业、带动就业作为巩固搬迁成果的根本之策,依托食用菌“一县一业”蓬勃发展,和居住区周边配套的8家食用菌企业形成的食用菌产业链条,探索形成食用菌产业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融合发展的“一包三保”益贫带贫机制,把新市民就业创业和对食用菌企业的产业扶持政策分别形成“创业就业包”和“政策包”,通过企业认领“创业就业包”,政府根据包保人数、贫困户占比等情况分阶梯为企业匹配“政策包”,全力推动食用菌企业对全县新市民实现保培训、保就业、保收入。

在富民鑫食用菌公司上班的新市民刘天美,每个月有4000多元工资,她说:“搬迁前我担心在城里找不到事做,现在没什么担忧了,工作稳定,离家近,收入也可观。”

安龙县还利用新市民居住区周边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林下菌药经济,紧盯“新市民参加合作社全覆盖”“合作社对接龙头企业全覆盖”,以林下产业带就业。2020年在蘑菇小镇、双龙小镇、五福小镇配套建成林下木耳种植核心区,带动新市民创业,保障在疫情下返乡新市民劳动力收入稳定,有效巩固脱贫成果。

至2020年底,安龙县食用菌产业面积达3.6万亩,其中林下种植1.5万亩,产量达14万吨,产值达15亿元。

按照“产业企业入区、就业创业入户、转产培训入心”思路,安龙县依托居住区周边企业和产业帮助实现就近就业,在居住区内引进扶贫车间和就业门面,帮助实现“家门口”就业、“居家”就业;同时采取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满足不同技能层次、不同劳动强度、不同薪资要求、不同劳动能力的新市民就业需求,多措并举保就业。

截至目前,全县搬迁劳动力总计5305户13281人,已实现稳定就业创业的5305户12466人,确保有劳动能力的新市民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2021年底力争通过产业带动有就业意愿的劳动力实现全部就业。

小社区“大治理”·抓就业保增收

走进兴义市洒金街道栗坪社区,一栋栋房屋错落有致,潺潺溪流在小区花园蜿蜒流淌。小区内,综治中心、警务室、微型消防站、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卫生服务站以及新市民商务中心等配备齐全。吸引眼球的,除了美丽的景致外,还有那些分布在各个楼栋墙面的动物图画,以及画有蔬菜水果图案的标识牌子。

小区内每栋楼标识除了常规的数字外,还配上大熊猫、斑马、鸳鸯、猴子等不同动物图案;路边的标志牌,除了有数字标识栋数外,还分为“南瓜区、玉米区、芒果区”等,整个小区因为这些可爱的标识、图像,变得温馨又活跃。

栗坪社区负责人介绍,社区居住着布依族、苗族、汉族等多个民族的搬迁群众,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尤其是老年人出门找不到回家的路是常事。为此,栗坪社区绘制各式图案,为社区群众精准“导航”。

植物图案指示牌、彩绘动物图像等,这些只是洒金街道栗坪社区探索社区治理,帮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家园、适应新生活的其中一个有效措施。

把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写在群众心坎上。

兴义市洒金街道新市民居住区分为南兴、康平、栗坪三个新市民社区,搬迁人口共计7487户33197人,是黔西南州最大的跨区域居住区,主要承接晴隆、普安、望谟县以及兴义市内易地扶贫搬迁群众。

洒金街道居住区在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中,不断完善社区治理体系,狠抓基本公务服务,让新市民快速融入新生活。

居住区强化服务管理,组建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等机构,设立公安、司法站(所、中心、室),选派骨干力量到社区工作,强化对社区的行政管理、自我管理和社会管理。在每栋楼配备楼栋长,将楼栋长基本信息及物管、急救、报警等公共服务电话张贴在楼栋公告栏内。楼栋长和公安、综治人员定期或不期上门走访,了解新市民的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困难。新市民社区与邻村经常共同举办文体活动,促进新、老市民沟通、交流与融入。

此外,健全居住区综治中心和警务工作平台,成立综治中心、警务室、调解委员会,构建“综治+社区警务+司法+N”工作格局,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助推“平安社区、法治社区、文明社区”建设。

小社区“大治理”,洒金居住区行之有效的治理体系,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新的环境中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乐业才能安居,实现稳定就业,是搬迁群众稳定增收的根本。

这两天,在洒金林下食用菌基地,工人们在采摘、管护菌菇。家住南兴社区的陈茂辉主要负责红托竹荪片区管护工作,每月工资都在2600元以上。

2018年6月,陈茂辉一家从普安县龙吟镇北盘江村搬到南兴社区后,在洒金街道组织下,陈茂辉的丈夫及公公、婆婆外出务工,她则留在家里就近就业,照顾3个孩子。“现在有工作,收入有保障,孩子就在小区幼儿园上学,真的成了城里人。”陈茂辉笑着说。

洒金林下菌药种植项目面积1100亩,包括黑木耳、灰树花、赤松茸、红托竹荪等食用菌种植和仿野生石斛、白及、黄精等中药材种植,项目在种植、管护、采收阶段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段时间,每天都有200人以上在基地里务工,大面积采收时需要600人以上。可以说,这个项目解决大量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近就业问题,为他们稳定增收开辟了一条绿色产业路子。”基地负责人陈伦波说。

洒金街道党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文志华介绍,除了林下菌药基地,在辖区内还布局了25个劳动密集型企业,涉及服装加工、电子产品生产、藤编工艺品制作、农产品深加工等。街道办事处通过对16岁以上60周岁以内的新市民劳动力开展全员培训、就业推荐,真正实现了洒金街道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户均2人以上就业。

兴义市着力“三个加强”,切实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能致富”的问题。

加强保障就业力度。在搬迁安置点规划建设手工产业园、物流园、商贸城,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并依托洒金搬迁安置点周边林业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充分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同时,利用东西部对口帮扶资源,有序组织劳务输出,严格落实公益性岗位兜底政策,积极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拓宽贫困劳动力就业渠道。截至目前,通过“园区带动、扶贫车间吸纳、产业带动、劳务输出”等方式促进10294户21976名新市民就业,全面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加强自主创业力度。制定出台场租补贴、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奖励等政策,优化自主发展环境,拓宽就业创业渠道,激励搬迁群众自主创业。目前,兴义市累计发放新市民创业小额贷款12户112万元、发放场租补贴、创业补贴35户13.235万元,累计带动创业就业100人。同时加强技能培训力度,按照“一户一培训、一户一就业”要求,以职业培训学校为主阵地,采取长短结合、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等形式开展全员培训,确保每人每年至少培训一次,每户至少有1人熟练掌握一门实用技能。

“后半篇文章”让搬迁群众稳得住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黔西南州抓实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让搬迁群众收获稳稳的幸福。

制定出台的新市民计划,将搬迁群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分别统称为“新市民”和“新居住区”,配套制定了规划建设、产业发展、文化旅游、教育发展、就业创业、卫生健康、资源权益、政策措施、兜底保障、社会治理、政策宣传、智慧金州服务、社区党建13项推进措施,形成新市民计划“1+13”政策体系。

新市民计划为搬迁群众量身定做了一系列惠民“套餐”,包括探索建立的新市民居住证、“农低保”转“城低保”、新市民住房公积金、新市民居住区专项维修基金、新市民就业保障、教育医疗扶贫工作、新市民“就业险”、新市民“安居险”、“群众扶助金”、迁出地林地运营、新市民居住区社会治理、新市民社区党建工作12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保障制度,让搬迁群众城市、农村“两头跨”,既继续享有老家农村“三块地”的收益,又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各项保障。

一系列“组合拳”,解决了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稳得住问题。目前,全州36个新市民居住区,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和治理机构全覆盖,9.01万名新市民学子全部在家门口实现就学,全部建成均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签约率100%。

黔西南州把“快融入”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关键,提出“到2025年在安置地稳定融入,到2035年完全融入”的目标,突出“抓就业、稳居住、保增收,抓治理、强服务、促融入”,研究出台《深入推进“新市民”计划 高质量巩固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成果实施方案》,全面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我们在全面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贵州省委省政府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决策部署,深入实施新市民计划。充分依托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战略布局,把搬迁群众受益摆在突出位置,将安置区产业配套、基础设施补短板、基本公共服务提质、社区管理和文化服务等纳入行业主管部门和县域‘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点。在迁入地重点引进培育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工业、轻工业、文化旅游业等,不断发展壮大产业园区,延长产业链,扩大就地就业容量,以产业发展培育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在迁出地扎实有效地衔接好乡村振兴计划,布局建设一批发展前景好的产业项目,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统一流转和开发搬迁群众‘三块地’资源,让迁出地的土地资源成为搬迁群众稳定收入来源。同时,不断强化居住区所在地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强化党建引领、加强社会治理,全面促进搬迁群众身份融入、情感融入、文化融入、习惯融入、社会融入。”黔西南州政协副主席、州生态移民局局长王尧忠介绍。

“新”言心语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让搬迁群众收获了稳稳的幸福,在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扶持下,新市民正在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马倩:“从晴隆县中营镇搬来洒金居住区后,我成了布谷鸟匠心绣梦工坊扶贫车间的一名绣娘,车间里新老市民和谐共处、齐奔富裕,让我感到工作和生活都很舒心。”

●熊文美:“搬迁前,为了生活、为了养娃,我一年到头在山上转,脸朝黄土背朝天,没有时间打扮,也没有机会化妆。从册亨县百口乡各江村搬来居住区,我自主创业,开了一家家具店,一年能挣五六万元。现在既能照顾老人和娃娃,又能挣钱养家,我也开始用起化妆品,化个妆,整个人都精神焕发。”

●张益平:“以前居住的房子早就成了危房,漏风漏雨,特别是冬天冷得睡不着。山多地少,靠天吃饭,只能勉强维持温饱。如今搬到居住区,我实现了就近就业,又用‘特惠贷’入股生态农业发展公司,参加保底分红,收入稳稳,生活越过越有滋味。”

●胡天贵:“我们银洞湾村石漠化严重,土地极少,一家人靠喂猪养牛和种点玉米生活,日子过得非常苦。2018年,我们一家5口搬迁到了北盘江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龙井社区,自来水接通到户,家家有宽敞的客厅、整洁的厨房、干净的卫生间,出门就是学校、医院、银行……这样的生活环境,是我过去想都不敢想的!”

●林培丽:“老家在普安县盘水镇高兴村,村里没有小卖部,买个东西都得走上好一段山路,要是有个急症进城看病,村里不通车,真是急死人。搬迁到洒金居住区后,出门就有大超市,附近就有医院,生活别提多方便了。”

●唐明生:“我们夫妻俩都是残疾人,搬迁到居住区后,在州、市残联及相关部门的关心帮助下,在自家房子里开起了盲人按摩店,当上了‘小老板’,生意很好,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韩光武:“搬到安龙县城后,我种起了食用菌,一年能有十来万收入,收入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不少。”

相关阅读
相约黔西南 来一场消夏之旅

相约黔西南 来一场消夏之旅

黔西南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喀斯特峡谷、峰林、天坑、溶洞等景观在这里富集,地下黄金储量大,被命名为"中国金州",高品位观赏石多,有&q...

情牵北盘江 畅游山水纵情欢歌

情牵北盘江 畅游山水纵情欢歌

北盘江风光。北盘江风光。北盘江一行,我们与友人各有收获。玉林写了一篇散文,春生写了一篇游记,龙成写了一篇报告文学;而我,收获了一首诗:依水孕育恒古梦,造湖光照牂...

黔西南,悠闲的生活令人向往

黔西南,悠闲的生活令人向往

实习记者 聂珊珊依山傍水的美丽小区。万峰湖一景。八卦田。习惯了蓝天白云,呼吸着略带泥土清香的空气,游惯了的山水田园,那各种风味小吃留香口齿,这一切,在黔西南生活...

烟雨董箐

烟雨董箐

董箐,由于修建电站筑坝而形成的9.55亿立方米人工湖,位于镇宁与贞丰两县交界的北盘江上,其上游为马马崖水电站,下游为龙滩水电站。董箐因电站而兴,也因电站而一夜成...

参与评论

他们说...

预订常见问题
付款方式
签订合同
其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