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正文

黔西南古驿道上的桥梁 (下)

时间:2023-02-13   来源: 黔西南日报

府道桥梁

黔西南府道桥梁共10座,均为石拱桥,分别为巴林桥(或巴铃桥)、王公桥、大堡桥、都威桥、廖家桥、官桥、撒赉桥、马路河桥、大桥河桥、马别桥。

巴林桥又称“化龙桥”,在兴仁东巴铃镇巴林河下游太极矶200米处。为兴义府至新城驿道入省要津。明嘉靖中期,由僧人金圆捐资修建。

巴铃桥为单孔石拱桥,桥长24米、宽5.8米、矢高12米、净跨9.1米。桥面石栏高1.5米、厚0.5米,北岸栏杆顺流延伸百余米。桥东建有五级石梯,桥西石梯一级。下西桥头石梯五步,有两小间瓦屋的土地庙,高不盈丈,左右开间一丈有余,进深七尺,围一砖墙,前有木板门两扇,靠后墙供土地神像。近庙壁原有石碑一通,今佚。桥头各立石狮一对,桥中龙门石镌“化龙桥”三字。该桥为当地一道亮丽景点,为“巴林八景”之一。清人张维镜《化龙晚眺》诗曰:“虹桥横跨判西东,茅舍竹篱尚古风。屡屡炊烟浮两岸,清波荡漾夕阳红。”

民国二十二年(1933),兴修兴仁至贞丰公路时,土地庙被毁,桥面填平,石梯掩埋路下。桥拱中悬三尺铁剑一柄,号“斩龙剑”,后锈蚀遗落河中。1983年,巴林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修复护栏,四角新置石狮,桥面水泥铺墁。

安龙王公桥

王公桥在安龙县普坪镇筏子河上,是兴义府经新城、普安、安南“晋省通衢,府治要隘”。始建于明末,后因水毁。雍正十二年(1734),由时任南笼府知府王元烈捐资修建。道光九年(1829)被洪水冲毁后,由郡人称为“杜母”的知府杜友李组织重修。光绪九年(1883),又圯于洪水。光绪十一年(1885),郡人庄南华、胡遇林等捐资重修,立碑一通,由兴义府知府吴宗兰撰书碑文,并在南侧桥头建亭一座;其时,贵阳人赵以炯考中状元,遂命名曰“状元亭”,民国年间,“状元亭”被毁。

王公桥为青石砌筑三孔石拱桥,全长27.8米、宽4.5米、净跨18.5米、矢高9米,桥栏长19米、高0.8米。上部构造分为桥面、侧墙、拱券,全桥等宽,与两端道路连接,侧墙条石错缝顺砌。下部构造分为桥墩、桥台,南侧桥台为八字形翼墙,桥墩上水为锥形分水。桥头立有石碑两通。分别为“重建王公桥碑记”碑、“重修王公桥记”碑。

“重建王公桥碑记”碑,立于道光九年(1829),通高2.9米、通宽0.89米、厚0.63米。青石质,圆首,碑首高浮雕“二龙戏珠”;须弥底座,浅浮雕卷草、仰莲,座长1.15米、宽0.89米、高0.4米。碑文竖行楷体阴刻,正文行6、满行61字,凡368字。

“重修王公桥记”碑,立于光绪十二年(1886),通高2.7米、通宽0.8米、厚0.63米。青石质,方首,碑首高浮雕“二龙戏珠”,方形底座。碑文竖行楷体阴刻,正文行5、满行65字,凡325字。

1985年12月,王公桥被公布为第一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兴仁马路河桥

马路河桥在兴仁市屯脚镇马路河上,始建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道光年间,当地布依族大户贺梁两姓,组织补修。

长条形青石砌筑单拱石桥,东南西北向,桥面以沙石泥土夯实。东南面桥引长8.6米,西北面桥引长9.4米。全长35米、宽4.6米、矢高14.9米,净跨17米,桥墩依托西岸石壁。桥有石栏,高0.6米、宽0.35米。桥头南原立有石碑一通,镌刻道光年间修补桥事,毁于1958年。2004年,因桥面塌陷改铺为水泥路面。

马路河桥是安龙县龙山镇至兴仁市马路河乡必经孔道。2012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桥河桥在兴仁市屯脚镇鲤鱼坝,横跨大桥河,以河名桥。始建于嘉庆中期,是兴义府经新城达省城要道。

大桥河桥为单孔石拱桥,桥呈南北向,长18.6米、宽4.5米,净跨9.7米、矢高8.5米。北段引桥长4.6米、南段长4.3米,青石嵌顶。2012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别桥在兴义市马岭镇马岭社区,为兴义府西至兴义县城驿道要津。据《兴义府志·桥梁》记载:“马别桥,险要不亚于盘江之铁索桥,旧址在马别河上。”由兴义县城向东抵兴义府(今安龙)共195里,经过幺塘、马别桥、顶效塘、郑屯和龙广,“马别桥”为第二站。

乾隆二十五年(1760),普安州知州钱某组织邑人建桥,落成不久被水冲圯,遂改建。嘉庆二年(1797),毁于战火。七年(1802),普安知州崔某组织重建。道光二十六年(1846),又圯。时任知县陶金诒再次组织建石桥,较前者高阔、坚固,并撰文勒石桥头。民国三十五年(1946),桥面改扩修。

马别桥呈东北西南向,青石砌筑三孔拱桥。长64米、宽7.5米,单孔净跨17.8米、矢高8.5米,中孔券拱下悬斩龙铁剑。1987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州县道桥梁

州县道桥梁有桑郎七星桥、近光桥、花江铁索桥、梅子山石拱桥、陇家桥、黄家桥、木桥、抹角桥,其中铁索桥1座、石拱桥7座。

望谟七星桥

桑郎七星桥在望谟县桑郎镇,跨桑郎河,连通册亨东至罗斛驿道。道光三年(1823),由布依族土目王大会、王德鉴组织倡修,历时三年建成,耗谷2万公斤、辣椒900公斤。

桥呈东西向,七孔石拱桥。长64米、宽4.3米,单孔净跨7.6米,矢高3.1米。桥面青石铺墁,现改为水泥路面。1987年12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光桥在望谟县桑郎镇桑郎溪上,溪水注入桑郎河。道光二十九年(1849),由当地乡民“积谷为资”,耗时近一月建成。

桥呈东西向,青石砌筑单孔石拱桥,长7.8米、宽4.7米、净跨3.5米、矢高1.6米,与七星桥同处册亨至罗斛要道。1987年12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花江铁索桥在贞丰县城东北四十五公里与关岭交界的北盘江上,扼永丰(贞丰)至花江驿道要津。光绪二十一年(1895),军门安义镇总兵蒋宗汉,会同济公盐号筹款修建,光绪二十六年(1900)竣工。

桥长71米、宽2.9米、矢高约70米,由14根铁链组成,每根铁链262环,栓于两岸人工凿石孔内。上铺木枋为桥面,桥栏亦由22根铁链组成。南岸有摩崖、碑记36方,其中:摩崖29方、碑记7方。内容以记述建桥始末、吟咏铁索桥周边风光、颂扬建桥功德居多。字体草、篆、隶、古宋、甲骨皆备,大者如“屹然大观”,每字1米见方,小者3厘米,镌工粗糙精细不等。距摩崖群200米处有石碑7口,碑记参与建桥单位名单,今已残破。北桥头亦立有《重修铁索桥碑记》石碑,镌刻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1986年维修时,石碑被移作桥头踏步石,现仅存3块。此外,南桥头尚有凿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的“蒋炳堂行乐图”摩崖石窟和“普陀真境”摩崖造像各一处,均在桥西古驿道旁崖壁上。“蒋炳堂行乐图”摩崖石窟离地2米、龛高1.48米、宽1.16米、深1.03米。内塑蒋宗汉石像,高1.3米、宽0.93米,作正襟危坐状。龛额篆书阴刻“蒋炳堂行乐图”六字,每字0.03米见方。洞下崖壁刻“万缘桥”三字。“普陀真境”摩崖造像3尊,分别为观音、山神和龙王。观音离地1.2米、高1.2米、宽0.8米,作坐状;山神离地1.2米、高1.2米、宽0.8米,作站立状;龙王离地2.2米、高0.8米、宽0.4米,作站立状。其地原建有神祠,后毁。

在距铁索桥5千米处的古驿道旁岩壁上,还有1米见方岩画一幅,描绘七匹负鞍马呈“二二三”队形西行之情状。马长5厘米、宽3厘米,均以黑线白描,技法古拙。其题材、技法与关岭“马马岩”岩画类似。岩画以写实手法,再现了古驿道繁忙的运输场景。

花江铁索桥所在地段,素有“滇黔锁钥”之称,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战斗。1982年2月,花江铁索桥被公布为贵州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因董箐电站建设,水位上升,花江铁索桥在原址抬高位置重建。

梅子山石拱桥在普安县青山镇范家寨村新田组梅子山麓,始建于明末清初,青石砌筑单孔石拱桥,南北向,净跨11.1米、宽3.7米、矢高6米,引桥长2米,桥头有石梯六级,两端连接古驿道,北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铜鼓山遗址,南接青山镇政府,与普安县西南驿道相通。桥北侧500米处有“新田营盘遗址”。

营盘建于明末战乱之际,青石砌筑,平面略呈四方形,周长约2300米,现残存400余米石墙一道,石水缸两口。水缸呈长方形,整块石料雕凿,正面行体阴刻“太平湖”“清风湖”字样。

普安陇家桥

陇家桥又名双合桥,在普安县城西南与盘州交界的深溪河下游罗汉乡凉水村内,桥置于猪场河上,是连接普安、盘州两州县要道。道光年间,当地乡绅陇全捐资聘请当地名匠黄老道所建,“费千余金”。

深溪桥为单孔石桥,桥身青石砌筑,长25米、宽5米,拱圈厚40厘米,矢高34米。桥头石壁横向楷体阴刻“双合桥”。为纪念陇全捐资修桥功德,当地人称该桥为陇家桥。有诗赞陇家桥“矗立扼津要,行人厉揭艰。水当双合处,桥跨半崖间。下饮疑虹渴,旋行怪石顽。此邦谁比险,羊曲认前湾”。1985年12月,被公布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因五嘎冲水库建设,深溪桥被淹没。

黄家桥在普安县城西南罗汉乡与青山镇交界处,横跨深溪河,地处猪场河、深溪河汇流处,连通普安青山、博上、凉水至盘州老厂古驿道,咸丰元年(1851),由乡民黄在义捐建,历时三年竣工。为三孔石桥,五面青石拱砌。全长74.3米、宽5米、矢高30米。黄氏修桥时,正逢咸同农民起义,石桥合龙后,为张凌翔、马河图领导的回民起义军转战普安、盘州两地提供了便利,义军遂勒石作碑、铭文致谢。因桥为黄氏捐资修建,故称黄家桥。

深溪河两岸地势险要,羊肠曲折。每逢雨季,河水暴涨,水急滩险。建桥之前,行人以小舟摆渡,舟毁人亡事故时有发生,被历代商旅视为险途。时人有诗描述深溪河之险“一线羊肠路,纵横弯复弯。形同蚯蚓曲,磴许猿猱攀。下有深溪绕,中名怪石环。咽喉抗六属,蜀道类之艰。”该桥建成后,为来往客商提供了便利,成为盘州、普安两县交通要道。

因五嘎冲水库建设,黄家桥被淹没。

木桥原名“纳必”桥,后改称“纳福”桥,在兴义城东北25里处的马岭河(一称“马别河”)中游,是清代兴义“县城至顶效之捷径”。始建于康熙时期,后圯,唯存石基。道光中,兴义知县汪自珍捐建续修,易名纳福桥,俗称“木桥”。咸丰三年(1853),知县胡霖澍、客商车旭华等筹银七百余两,改建为单孔双硐敞肩石拱桥,后再毁。光绪癸巳年(1893),邑绅刘显世倡议复修是桥,民间仍称“木桥”,并沿袭至今。

木桥长36米、宽3.7~3.8米,主孔净跨22.2米,两肩分别置径3.2米、2.9米泄洪孔1个,矢高37米、桥基高7.7米。桥面青石铺墁,两侧以条石作护栏,下侧筑护坡引水坝,长20米、高6米。山顶建方形石碉堡1座,桥头9米处有防洪涵1道。桥中龙门石镌太极图,泄洪孔镌古币图。

“木桥”是当时兴义县六条主要驿道中,最重要的桥梁驿道,为县城通往贵阳的必经之地。据《兴义古道考》,由兴义县城抵贵阳共720里,需经纳福桥(木桥)、顶效塘(今顶效镇)、万屯,新城(今兴仁)、关岭、镇宁、安顺、平坝、清镇九处驿站,“木桥”为第一站;在清代递于民国,作为联系滇、黔、桂三省主要驿道之一的“木桥”,对沟通三省经济、文化交流及物资运输,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984年,“木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黔滇南线文物点。

抹角桥在兴义市乌沙镇抹角村,跨黄泥河连通滇黔驿道。始建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由云南省平彝县知县(今富源县)李某倡修,黄榜元、杨徽、谭自先协同捐修,后因水毁;嘉庆十年(1805),廪生方升与友人黄仁溥、王正伦等倡议修复。

抹角桥青石砌筑单孔双硐拱桥,长56米、宽6米、净跨16.7米、矢高15米,拱劵厚0.45米。两肩各置径3.7米泄洪孔1个,蹲式石狮立于桥头望柱,桥面设石护栏。建桥前,行人需绕道35千米的江底汛舟渡彼岸。桥成,行旅称便。今天,抹角桥成了连接云贵两省的公路桥,其坚固耐用,恐怕是当时的倡修者,不曾想到的。

1982年6月,抹角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伴随黔西南古驿道的形成、发展、兴盛、废止的历程,桥梁在驿路运输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黔西南地方历史上,留下了绚烂多彩的一页。


作者 崔利军

责任编辑 曾雯歆

二审 韦夏夏

三审 彭原清


相关阅读
相约黔西南 来一场消夏之旅

相约黔西南 来一场消夏之旅

黔西南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喀斯特峡谷、峰林、天坑、溶洞等景观在这里富集,地下黄金储量大,被命名为"中国金州",高品位观赏石多,有&q...

情牵北盘江 畅游山水纵情欢歌

情牵北盘江 畅游山水纵情欢歌

北盘江风光。北盘江风光。北盘江一行,我们与友人各有收获。玉林写了一篇散文,春生写了一篇游记,龙成写了一篇报告文学;而我,收获了一首诗:依水孕育恒古梦,造湖光照牂...

黔西南,悠闲的生活令人向往

黔西南,悠闲的生活令人向往

实习记者 聂珊珊依山傍水的美丽小区。万峰湖一景。八卦田。习惯了蓝天白云,呼吸着略带泥土清香的空气,游惯了的山水田园,那各种风味小吃留香口齿,这一切,在黔西南生活...

烟雨董箐

烟雨董箐

董箐,由于修建电站筑坝而形成的9.55亿立方米人工湖,位于镇宁与贞丰两县交界的北盘江上,其上游为马马崖水电站,下游为龙滩水电站。董箐因电站而兴,也因电站而一夜成...

参与评论

他们说...

预订常见问题
付款方式
签订合同
其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