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正文

【康养胜地 人文兴义】兴义府知府张锳生平概览(下)

时间:2023-08-01 作者:文/图 唐保华 来源: 黔西南日报

强基础

在强基础方面,张锳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修府城,二是修道路,三是增修兴义府公署。

第一,修府城。兴义府城,原为明代初年的安笼所城。据弘治《贵州通志》等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朝廷在今安龙县城建安笼守御千户所,并开始建筑安笼所城。永乐二年(1404)增建,周围二百八十七丈一尺,高一丈四尺,其基础即古称陵元堡。至明万历年间,城墙周围拓展至三百六十丈,高一丈三尺,垛口共629个,城门楼4座,城铺4座。清康熙六年(1667)改厅裁所,设南笼厅,移安顺府通判分驻于此。雍正五年(1727)设南笼府,遂为府城,因仍规模狭隘,府署仓狱俱隶城外北隅。乾隆七年(1742)题建石城,将旧城包括于内,于是府城始具规模。

明朝初年的安笼所城图

张锳到任兴义府之初,便增修兴义府城西南二门及拱极亭。道光二十八年(1848),张锳再次拓修兴义府城西便门,额曰“凌云”。咸丰四年(1854)再修兴义府城墙,使得兴义府城墙周长七里三分,城墙高一丈五尺,门六,东曰聚奎、南曰从风、西曰怀远、北曰拱辰。又有一西便门,曰“凌云”,还有一郭门,曰柔远。杰阁凌空,檐牙高啄,甚属宏丽壮观之形势。西北距于平陆,可借绿海以为池;东南渐高,盘罗龙井、桅杆二山之腰。雉堞飞驻,峰峦突出,可画疆而守,登陴而却,其据胜然也,是为贵州西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后来,有人言“安顺府文庙,兴义府城墙”,可见张锳对兴义府城建设作出的贡献。

清朝道光年间的南笼府城图

第二,修道路。道光二十一年(1841),张锳到任兴义府知府后,见广西入境之路,自坡脚经打坐坡、三道沟、梅子口、石门坎诸处,山路崎岖,石径险狭,行者苦之。于是倡议捐银二千余两,雇工扩修兴义府至广西道路七十余里。至道光二十四年(1844),道路建设完成,东迄回龙厂,南达广西百色,可直通广州。

为纪念张锳为兴义府道路建设做出的贡献,兴义府城民众勒石立碑,拔贡生严以正撰《修兴义府南路碑》以纪之:

国家承平二百余年,河山尽入版图,荒徼咸凛声教。兴郡壤接两粤,僻处边疆,远通羊城,近达象郡,贾商辐辏,货物骈臻。由粤入郡之路,自坡脚经石门槛、三道沟、梅子口、打坐坡诸处,山路崎岖,石径险狭,行者苦之。观察张公治郡有年,建试院、修书院、严课试、增经费、培招堤、开水道,种种实政,昭人耳目。又念南路之未平治也,爰集众捐修,都计费白金凡二千两有奇,又选郡人之能者董其事。路长七十余里,鸠工庀(pǐ)材,无间寒暑,越两载而告竣焉。

郡人属予记其事,予虽不敏,弗敢辞。夫剑阁蚕丛凿险,纪五丁之力;太行王屋移山,嘉二子之功。有志者竞成天下事,大抵然矣。虽然,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今者往来行人佥曰:此观察功,履道坦坦,此观察之遗爱也,厥德厥功,可与桅山并寿矣。后之乐善者,必代不乏人。倘后之郡人休观察之志,而继美增修,则斯路历久弥新,岂不流泽孔长哉?是所望于后之郡士。

第三,增修兴义府公署。张锳到任兴义府知府之初,便修缮了兴义府公署,并亲为兴义府署大堂题写对联:

四境风恬,官好不如民寡讼;

一庭日永,公余惟课子温书。

从这幅对联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张锳内心的民生情怀,以及情有独钟的文化情怀。

培风尚

张锳在兴义府知府任上,在培植风尚方面,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培修招堤,二是建修明十八先生祠,三是加强生态保护。

曾经的招堤景区亭阁金星山(资料图片)

第一,培修招堤。安龙县城东北原是一片汪洋,水面有十数里之遥,俗称陂塘海子。每年雨季,山水下泄,陂塘水涨,直涌城厢。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安笼游击招国遴为保护城垣,沟通海子东西两岸,培植风水,捐俸银2000两,亲率工匠开山伐石、抬土挖泥,经一年多时间,始筑成一道长八十余丈、宽八尺的石堤。后人将此堤取名“招堤”。乾隆五年(1740),南笼知府杨汇倡议在堤两岸遍植垂柳,并集资在堤西端金星山上建3层高阁1座,额题“巍然紫府”,招堤渐成南笼府城居民游览之地。后年久失修,倾圮。道光二十八年(1848),张锳将堤加高五尺,又在堤东侧开辟水池数亩种植荷花,两旁重植杨柳,又在金星山修造半山亭。

位于招堤旁边的知府添灯油雕塑

道光二十八年七月十六日(1848年8月14日),半山亭落成之时,张锳大宴宾客,仿曹丕在南皮寒冰井“浮瓜沉李”和滕王阁故事,邀请一些士绅文人庆贺,以翰墨记此胜景。席间,文朋诗友们纷纷离座赋诗作文。一时间,佳作迭出,众人叫好。这时,随同父亲来招待宾客的张之洞凭栏纵目,只见云峰耸立,荷花婷婷,虹桥倒影摇曳。他顿觉心旷神怡,一时间豪兴如涌,禁不住要来纸笔,当场挥毫。人们屏气凝神观瞧,张之洞奋笔疾书,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写就近800字的《半山亭记》。此文描述精彩,文辞华美,更为难得的是,童心之中,竟能引用柳河东《马退山茅亭记》,提出“德及则信孚,信孚则人和,人和则政多暇”的政治见解和“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美学辩证观点,还表现出“与民同乐”的拳拳之意。一个11岁的孩童,竟有如此睿智的见解和深刻的思想,众人无不叹服,惊曰“王勃再世”,齐称“神童”和“奇才”。

民国初年的招堤一景(资料图片)

咸丰四年(1854),张锳在堤上筑屋三楹,颜曰“省耕亭”。郡人黄绍奇亦筑一亭,颜曰“挹秀亭”。

第二,建修明十八先生祠。南明永历六年八年(1654)四月初八日,吴贞毓、郑允元等18位朝廷重臣,因不满大西军首领孙可望飞扬跋扈,篡权夺位,为孙可望所害,其家属及安龙百姓,将他们的遗体合葬于城北马场。永历十年(1656),李定国入卫安龙后,为18人垒墓,建庙于马场。永历十二年(1658),永历帝遣通政使尹三聘会同安龙军民府知府范春鳌于清明为十八先生墓立碑,永历帝亲题“明十八先生成仁之处”大字于碑,尹三聘将18人姓名、职官、死难之因镌刻于碑。后迁十八先生祠至东门外珠泉书院旧址,后圮。道光二十九年(1849),知府张锳重修十八先生墓,其子张之洞撰《吊十八先生文》,刻石列于墓左。又在新建的兴义府试院右侧、书院左侧改建“十八先生祠”,祠宇轩敞,有祠门、敬业堂、流芳堂、怀清堂、享堂、正祠、多节亭、净香池等,形成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诸多建筑造型各异,工艺精巧,与兴义府试院诸建筑浑然一体。

十八先生祠建成后,张锳亲自为怀清亭撰联:“倚槛常怀忠亮节;隔墙遥领颂弦声。”为享堂撰联:“黔粤翼奔驰,绝绪期存,是何等轶群节戆;衣冠严对越,芳型宛在,到于今佩厥忠贞。”并令四子张之洞代作《十八先生祠堂记》。张之洞代父作《十八先生祠堂记》的同时,为十八先生祠作跋、联及《吊十八先生文》。从张之洞撰写的《吊十八先生文》《十八先生祠堂记》,可以看出,明十八先生的忠贞爱国情怀,对幼年张之洞的深刻影响。此后,张之洞一生为清王朝的中兴呕心沥血,死而后已,其中也可以窥探到明十八先生的影子。

第三,保护兴义府生态,先后下达《禁伐山告示》《禁决塘水示》。

兴义府地处贵州西南,属典型的石山地区,生态十分脆弱,但因管理不善,石工妄伐山石行为屡有发生,对生态破坏较大,贡生张万春等禀请示禁勒碑,知府张锳谕示勒石永禁。

为禁伐山石事,照得兴郡自来烟峦无恙,山骨皆奇,何图斧凿,有人匠心独远。兹据绅士张万春等佥请禁伐山石。青峰被斫,石饮恨以无言;丹禀陈情,山方春而定笑。岚秀宛如二酉,关阖郡之文风,客来何似五丁,敢开山于此日。为此出示严禁。恐妨地脉,永禁而勒螭碑,长保云根,爱护而添螺翠。毋违,特示。

咸丰三年(1853),副贡生张国华等筑培风塘于兴义府城东北,以培文风,并禀请知府张锳严禁决泄塘水,知府张锳判准立碑予以保护:

为禁决塘水事。据副贡生张国华等禀称,捐金筑坝,召匠氏以鸠工伐石为基,呈联名之骈禀,深裨兴郡,意主培风,媲美招堤,形如偃月,指顾绿波蓄聚,宜判牍而奖辛劳,心虞黑夜私开,准立碑而申严禁。

以上两份告示是保护盘江流域脆弱的生态环境、建设招堤湿地公园重要的历史文献,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仍有参考价值。

促民生

张锳在任兴义府知府期间,十分重视民生建设,建义仓、备灾荒、抚幼孤,受到兴义府城居民的广泛称赞与爱戴。

一是建义仓。义仓,旧时地方上储存粮食,以备荒年周济公众的粮仓。据《兴义府志》载,兴义府社谷仓即义仓,旧建于城东北之鲁沟硬溪孔,储谷二千八百余石,嘉庆二年(1797)毁。道光十四年(1834),知府谷善禾倡捐得谷四千石,并具详贵州巡抚,以无仓,即以谷变价,建仓十一楹于东门内。不久,谷善禾离任,绅民捐谷多未缴纳。二十一年(1841),知府张锳莅任查核,谷仅及半。张锳立即上书贵州巡抚,请求筹款补足,以符原来定额,贵州巡抚从之。道光二十二年(1842),张锳借义仓余地,捐俸建仓一所共九间,以储奏留租谷。同时,张锳为了义仓的有序发展,咸丰元年(1851)还亲自撰写《义仓章程》,经兴义府士绅共商酌定,并存牍勒碑,阖城居民共同遵守。

兴义知府张,为札承领义仓谷价银两事。

案,照本府平粜义仓谷价,先仅六百两,今历年生息,截至道光三十年(1850)终止,除朱前府(指张锳的前任朱雘)置买山土动用外,尚积存银一千二百两。今官绅公商恐其日久亏挪,欲买谷存仓,则年年折耗;欲买田收租,恐藉薄收朦混;均不如仍发交典商生息。惟是既恐官亏,亦虑绅挪。今本府与众绅公议,将前项银两立定章程,以杜亏挪,仍发交典商生息。两典商各发银六百两,共发银一千二百两,按月一分二厘生息,其息银于年终即着该商各买谷一百石,共二百石交存义仓,不得交银入官,亦不准交银于绅士,其本银并不准官绅挪动。若官欲提银,改官章程,非集同城绅士二十人以上,不准该商擅付。倘违约滥付,即着落该商赔补,合行札饬。为此,仰该首士张国华、夏从先、邢士蒸遵照办理。俾义仓谷石愈积愈多,以备荒歉,以济庶民,本府有厚望焉。各宜凛遵勿违。

特札

咸丰元年二月二十四日札

二是备灾荒。张锳在加强义仓建设的同时,加强兴义府常平仓(即兴义府官仓)管理。至咸丰元年(1851),兴义府常平仓已积谷2.03万余石、册亨仓也积谷8000余石,全府共积谷达15万石有余,“千仓万箱积储充裕,可永保有备无患矣”。

三是抚幼孤。育婴堂,故名思义,就是专门收养弃婴、孤儿之所。兴义府育婴堂原在府城北门外、柔远门侧,旧有屋1间。道光二十二年(1842),知府张锳增建屋3间。同时,张锳还以兴义府试院建设余银2000两,发铜铅肆生息,作为文武童生入学册卷资金暨育婴堂经费,以垂永久。

添灯油

张锳到任兴义府知府后,厚爱积极向上的青年学子,不惜重金延聘名师到书院执教。听政之余,他常到书院与学生谈学论艺,并亲自评阅学生课卷,鼓励诸生无论在培养品德、操行上,还是在钻研学业上,都应相互切磋砥砺,取人所长,补己所短。张锳还经常训示随其到兴义府求学的子侄张之洞、张之渊、张桐等,要求他们不能沾染纨绔习气,要与府学诸生友善、互学。在张锳的不懈努力下,兴义府学风兴盛,培养出一批人才。此后10余年间,兴义府城考取举人20余名、进士2名,比较知名的有官至内阁学士的景其浚、武进士杨永芳、诗人张国华、书院山长贵天乙等,民间称之为“旷古未有”。时至今日,安龙县城依然流传着“知府添油劝学”的故事:相传在道光年间的兴义府城,每天夜里到了交更时候,就有两个差役从知府衙门中走出,前面一个提着灯笼,后面一个挑着桐油,沿着大街小巷游走,只要见到哪户人家亮着灯光,并有读书声,两人便会停下来,高唱一声:“府台大人给相公添油啰!”等读书人开门后,后面的差役便放下油篓,取出油筒,舀出清亮的桐油,倒进这个读书人的灯盏里,并补上一句:“府台大人祝相公读书用功,获取功名。”随即又向另一户亮着灯光、有读书声的人家走去。就这样,每晚给兴义府城里的读书人添灯油,张锳前后坚持了14年,不管阴晴雨风,夜夜如此。有时,张锳还亲自躬行,带上儿子张之洞,深更半夜在府城里走街串巷,为夜伴孤灯苦读不倦的书生添油鼓劲。当地百姓都知道,这是知府张锳对读书人的厚爱、关照,于是更加发奋学习。

这个故事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流传全国各地,演绎成为“加油”一词。

育新人

在张锳的大力倡导下,兴义府及辖下各州县文风丕振,据不完全统计,自张锳出任兴义府知府(1840)兴学重教以来,直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下旨废除科举(兴义府于1909年进行了最后一次贡生选拔),兴义府所辖地区(含今黔西南州及盘州市)涌现出文武进士6名、文武举人96名,另选拔各类贡生近300名。其中进士2名(景其浚,兴义府人,咸丰二年壬子恩科进士,二甲二十三名,后官至内阁学士;景方昶,兴义府人,光绪十五年己丑科进士,二甲八十名,后官至湖南辰州知府,赏二品衔)、武进士4名(杨永芳,兴义府人,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武进士;蒋开林,普安厅人,光绪十二年丙戌科武进士,官四川督标守备;萧明琨,普安厅人,光绪十五年己丑科武进士,官黎平守备;张功成,普安厅人,光绪十八年壬辰科武进士),举人26名、武举人70名。从上述情况来看,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那个时期的时代特色:武举远超文举。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是清代以来实行文武科互通制度,顺治五十三年(1714),朝廷议准:文生有愿改入武场、武生愿改入文场者,照文武生员乡试例申送。二是面对中国近代以来的国家危难,兴义府读书人与广大国人一样,投笔从戎者比比皆是,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兴义府读书人家国天下的博大胸怀。

三、结束语

张锳作为清王朝的一名官吏,在王朝内忧外患的艰难岁月中,极力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可谓封建王朝的忠实守护者。同时,张锳也较好地保持了封建士大夫的气节,其在贵州从宦30年,相对于污浊的政治风气,可谓出污泥而不染。

总结张锳的一生,他的哪些优秀品质,值得学习和借鉴呢?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点:

一是重民生,强基础。纵观张锳在贵州从宦30年的经历,十分重视社会民生工作,特别是在兴义府知府任上,扩义仓、修道路、办义学,把民生事务放在首位,促进了当地社会民生的发展。

二是兴文化,重教育。张锳自1826年进入贵州为官以来,每到一处,都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工作。比如他在署清平县期间,就增修了清平书院;在黎平期间,改天香书院为天香阁;在遵义期间,支持《遵义府志》的纂修;在安顺期间,扩修安顺府文庙;在兴义府期间,更是将兴文重教作为第一要务,修学校、办书院、纂府志,开创了兴义府文化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三是亲力亲为,讲实效。据相关资料显示,张锳所到之处,豪猾驯听,狱空廪实,孤幼得所,对案件审理与公务处理,从不假手于人,亲力亲为。夜半时分,只要有人击鼓诉讼,张锳都是及时秉灯夜审。

四是严律己,强管理。据相关史料记载,张锳还严格管理属员,倡导清正廉洁的政治风气。当时的官场,贪污腐败横行,下属拜见上司必须送礼,就连通过门禁都要送礼,且每年除夕、中秋等节庆及生日、吉事之时,都要大张旗鼓地举办,四处敛收财物。张锳所到之处,对这一切不正之风予以罢除。于是乎,上司见到张锳是既爱又恨,“雅敬而惮之”,而属下官吏对张锳是愈加敬爱。

五是重家风,尚廉洁。据相关史料记载,张锳在兴义府期间,反复教导张之洞等人:“贫,吾家风,汝等当力学”。张锳严格的家风,对张之洞等人后来的成长,影响巨大。张之洞后来撰写的《铜鼓歌》,较好地总结了张锳的一生:“此诗述德因爱物,子孙永宝当不佻。藏之宗祐无忘在莒事,亦知乃祖乃父于国宣勤劳。剖符领郡三十载,不蓄长物甘萧条。”该诗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张锳的一生:在贵州上马领兵、下马治政,为宦30年,一心为民,至死没有为自己谋私利,“田不增一亩,房不增一间”,坦荡一生“甘萧条”。

张锳到贵州为官所处的年代,正值清王朝由盛而衰、内外交困之时。正是由于张锳等一批汉族知识分子进入贵州为官,倡学兴教,修学校、纂府志,大力倡导文化教育建设,掀起了贵州文化建设的一个高潮,涌现了郑珍、莫友芝、李端棻等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对贵州后来的文化教育建设影响巨大而深远。特别是张锳在担任兴义府知府期间,坚持为府城学子“添油鼓劲”,极大地推进了兴义府文化教育的发展,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责任编辑  张心瑞

二审 戴宏瑶

三审 彭原清



相关阅读
相约黔西南 来一场消夏之旅

相约黔西南 来一场消夏之旅

黔西南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喀斯特峡谷、峰林、天坑、溶洞等景观在这里富集,地下黄金储量大,被命名为"中国金州",高品位观赏石多,有&q...

情牵北盘江 畅游山水纵情欢歌

情牵北盘江 畅游山水纵情欢歌

北盘江风光。北盘江风光。北盘江一行,我们与友人各有收获。玉林写了一篇散文,春生写了一篇游记,龙成写了一篇报告文学;而我,收获了一首诗:依水孕育恒古梦,造湖光照牂...

黔西南,悠闲的生活令人向往

黔西南,悠闲的生活令人向往

实习记者 聂珊珊依山傍水的美丽小区。万峰湖一景。八卦田。习惯了蓝天白云,呼吸着略带泥土清香的空气,游惯了的山水田园,那各种风味小吃留香口齿,这一切,在黔西南生活...

烟雨董箐

烟雨董箐

董箐,由于修建电站筑坝而形成的9.55亿立方米人工湖,位于镇宁与贞丰两县交界的北盘江上,其上游为马马崖水电站,下游为龙滩水电站。董箐因电站而兴,也因电站而一夜成...

参与评论

他们说...

预订常见问题
付款方式
签订合同
其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