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正文

【康养胜地 人文兴义】盘江八属明清进士考(下)

时间:2023-08-01 作者:陶昌武 来源: 黔西南日报

很少有人知道,自明嘉靖十四年(1535),贵州单独开科取士以来,盘江八属的学子,在科考中也曾创造过辉煌,比如嘉靖四十四年(1565),邵元哲、蒋思孝、李良臣3人,同科考中进士,可谓空前绝后。

梳理盘江八属的文化教育史,我们发现,明清两代共走出进士23人;比较有名的,有明代的蒋宗鲁,官至云南巡抚;王祚远,官至吏部尚书;清代的景其浚,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新编县志关于进士的记载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县市先后编纂出版了新的志书,其中一些在“教育志”部分,介绍了当地科举考试的情况。

《兴义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9月第一版)介绍:“兴义从清嘉庆建县设官学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考的107年间,由私孰应试的学童中式者有文生221名,贡生98名,还有进而考取的举人8名,进士4名。”但这4名进士,家住何处、姓甚名谁、官阶大小、生平事迹等情况,并无详细介绍。据蒋芷泽纂修、民国37年(1948)成书,兴义市史志办点校、开明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的《民国兴义县志》记载,整个兴义历史上仅乾隆年间,出过1名进士,即卢世昌。但当时兴义还未建县,因此其被记录为普安州人。鉴于《兴义县志》的“进士4名”无从查考,只能相信“碑录索引”和《民国兴义县志》的介绍,即兴义市历史上仅出过1名进士。

《兴仁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第一版)介绍:“县境原系土司领地,明洪武二十六年(1390),按‘诸土司皆立儒学’的规定,城内始有人设私塾教学……贡生王绍湘在家乡粑粑铺设馆讲学40余年,其学生张鸿湘、李超然、王洪刚先后成为贡生,其孙王国珩入进士……县境生童在清代考取举人4人(其中武举一人),贡生41人,进士2人(其中武进士1人)。”

这里的“其孙王国珩入进士”,应该就是紧接着介绍的“进士2人”之一。但在《兴义府志》《普安厅志》《贵州通志(民国)》《明清贵州七百进士》《贵州教育史》和“碑录索引”里,都找不到“王国珩”的名字,因此这个记载是否属实,还需要考证。

《贞丰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一版)“人物”在介绍清末当地名医姜讯之时,说“清代拔贡,出生于一个世代行医家庭。其堂祖姜渭滋,乾隆年间进士,知识渊博,精于医理,曾任印江县学政。”然而,该志“私塾”条下附录的《贞丰县科举考试简况》则说:“乾隆三十五年(1665),州人姜渭滋试举恩贡生,官安化教谕。”并未说他考中进士,而只是一个恩贡生,有自相矛盾之嫌。“简况”罗列了雍正以来的科考成绩,最高的只有举人,没有进士。同样在《兴义府志》《普安厅志》《贵州通志(民国)》和《明清贵州七百进士》《贵州教育史》和“碑录索引”里,也找不到“姜渭滋”的名字。

《盘县特区志》记载的邓再馨情况较为详细:红果镇人,历任国史馆纂修,江西道、福建道监察御史,山东莱州知府等职。嘉庆十三年(1808)在北京去世后,其子受璜扶柩回乡,将其归葬于今盘州市红果镇甘沟桥宋家高田山上。碑正中阴刻“皇清诰授朝议大夫显考邓公号兰溪府君墓”。邓墓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曾两次被盗,后经修复,原貌尚存。

其他进士的情况,相关史料的记载都很简单,而在普安县(含兴仁)和兴义县设立之前,这两地的多数地方,又尚在普安州范围内,因此属于现在盘州地域内的14名或16名进士,可能也有个别人的籍贯,在今天的普安、兴仁和兴义范围。就如《兴义县志》和《兴仁县志》所记,境内曾有过进士4人和1人,这4人和1人,是不是包含在盘州的14名或16名之内?因为缺乏更加详细的史料,无法考证。

上述史料,对这些在当时堪称显赫的人物,少数记载相对详细,多数比较简略,有些却仅存其名。对于仅存其名的这些进士,笔者以为,其功成名就、外出为官以后,便举家外迁,再也没有或不愿回来,甚至和家乡失去了联系。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或时间相隔太久,或无法联系其后人,志书编纂者无法获得更为详尽的资料,只能一笔带过,完全可以理解。

对于功成名就、外出为官以后,不愿回到贵州的官员,康熙五十二年(1713)进士、清初著名理学家、平坝人陈法,就曾颇有微词。他弟弟陈浩通过科考走上仕途、外出为官后,选择在长沙附近置产定居,不愿回到贵州,他感到很是不解,然后写了《黔论》一文,历数贵州的优越性,加以劝诫。“黔处天末,崇山复岭,鸟道羊肠,舟车不通,地狭民贫。无论仕宦者视为畏途,即生长于黔而仕宦于外者,习见中土之广大繁富,亦多不愿归乡里。”不得不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离开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的先贤们,留下的资料非常匮乏的重要原因。

开发程度关系教育的发展

从盘江八属所出进士的地域分布情况,我们发现,文化教育的繁荣发展,与那个地方开发早晚和开发程度深浅关系密切。盘州地处黔滇大道要冲,明初就设立了普安卫,机构设置较早,古驿道横穿州境,区位优势突出,官宦商旅往来频繁,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大,政治、经济相对发达,从而为教育的兴盛、人才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同时,安龙也值得大书特书。南明王朝播迁安龙四年,曾经举行过一次科举考试,广纳贤才,开启了当地文化教育的新篇章。特别是居住在安龙县城的景氏家族,在人才培养上,可谓独占鳌头、独领风骚、首屈一指。

《兴义府志》“学校志·试费”条下,“兴义府试费”云:“岁科试卷田、报名田,郡绅景寿春捐置……按,道光二十一年,郡绅、通州知州景寿春捐银二千六百两,购田为岁科试卷田……”

景寿春,嘉庆十五年(1810)举人,官通州知州、徐州知府,曾亲率官兵抗击英国侵略者。其祖父景殿飏,官贵筑教谕;父亲景震、叔父景雯,皆为训导;其弟景尧春,官顺宁知县;长子景其淦,官荆溪知县,次子景其澍,官黄平州训导。此外,景氏家族还有景其浚,进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景方昶,进士,辰州府知府;景其沅,举人,四川酉阳直隶州知州;景其全,举人,官阶不详。景氏一家五代多人,皆入仕为官,身居要职,可谓人才倍出、门庭显赫。

据《兴义府志》介绍,景震与景雯,乃孪生兄弟,在世时同为训导,教书育人,兄弟俩相互支持,携手共进,相隔一年去世后,又归葬一处。他们无论是为官还是做人,都堪为榜样,有口皆碑。嘉庆十年(1805)乙丑科进士、翰林院编修石葆元,撰有《二景先生传》:“固知两先生之康于其躬,以克启其后者,由其行谊卓卓,一秉教谕君之训,内敦乎孝友之实,而外有以淡乎当世之荣利,用能享大年、致令名,蔚为儒者之宗,以世守其家学于弗替也。”

当时还有许多诗文,歌颂他们的为官处事功德,包括时任云贵总督的林则徐,也有诗《读二景先生传》赞曰:“伯仲有两楷,午未分二卿。岂尹贵孪生,所难其令名。黔中山水秀,郊薮游麒麟。我见云台族,笃此双孪生。成均联鸑鷟,御侮飞鹡鸰。屏风设两座,锦玉尤天成。老去不异窆,携手芙蓉城。允矣贲双诰,后起多峥嵘。昆玉一以贵,合璧矧琼瑛。无独而有偶,谅哉难兄弟。今我展遗像,异端开华平。”

安龙景氏族人,为明初光禄大夫、都督同知景双鼎次子景伏二后人。时至今日,景氏家族仍有许多子弟,活跃在不同领域。兴义府试院部分恢复重建后,题写大门门额和对联的景喜猷,便是其中之一;时为吉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景氏家族的家教渊源,值得研究和弘扬。

在景氏之外,还有普安州的蒋氏也非常了得。《兴义府志》记载了其一家祖孙三代四人的情况:“蒋廷璧,普安人,嘉靖元年中举……蒋宗鲁,廷璧子,嘉靖十六年中举……蒋思孝,宗鲁子,嘉靖四十年中举……蒋思忠,宗鲁子,四十年中举,官知县。”在祖孙四人都取得举人的基础上,蒋宗鲁及其子蒋思孝,还分别于嘉靖十七年(1538)和四十四年(1565),相隔二十七年考中进士,可谓将门虎子。巧合的是,有明一代,普安州蒋氏家族另外还有两个进士,即蒋杰和蒋克达。

当然,和省内其它地方相比,和中原地区相比,地处边远的盘江流域,尽管也曾有过出类拔萃的人才,以他们的聪明才智,进入最高当局的视野,得以到更加广阔的舞台上,施展抱负,实现其人生价值,但总数偏少,从而折射出文化教育的相对落后。

勿庸讳言,这些通过读书取得功名的才俊,基本上属于汉族子弟,大多属于官宦士绅家庭出身,既有优裕的经济基础,又有良好的书香氛围。

明朝洪武年间的调北征南及其随后实施的卫所制度,以及清朝初期的改土归流和连年征战,促使大量江浙湖广的官员、军士、商人和普通民众,移民贵州,参与贵州的开发和建设。他们不仅带来了朝廷对这方土地的治理需要,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以儒家文化为主的教育思想,并使之世代相袭、生根开花,从而为子孙后代通过科举渠道,走出大山,跻身仕途,奠定了基础。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年。盘江八属作为偏僻荒远之地,无论出过多少志高才大之人,都是先贤为后人留下的榜样,值得欣慰和庆幸,也值得敬仰和学习。

部分先贤的生平轶事

因为时间久远,资料缺失,在盘江八属仅有的23名进士中,多数人都仅仅只是留下一个名字,详细的生平事迹和为官从政经历,无从查考。只有少数当时职位较高、影响较大,或在某些方面学有专长者,才为后人留下一些较为清晰的脉络和轨迹。

在此,笔者综合相关记载,将其中资料较为丰富的蒋宗鲁、蒋杰、王祚远、景其浚、卢世昌、陈周书等人的情况,整理如下。同时还通过网络搜索,查询到卢世昌、陈周书的部分书画作品,一并刊载,以飨读者。

云南巡抚蒋宗鲁——

字道父,明朝普安卫人,明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历官浚县知县、刑部主事、云南临沅兵备副使、河南按察使、右布政使、副都御史并巡抚云南。

蒋宗鲁在任云南巡抚时,“有东川土目阿堂杀其主自立,蔓延三省。宗鲁至,阳调各兵,而阴以士兵败贼于野马川,设奇用伏,不数月而平,阿堂授首。”

明世宗宠用害政误国的奸臣严嵩,修建大殿,极尽奢侈铺张,下令云南开采大理石,而且明令见方七尺的五块、见方六尺的五块、见方五尺的十块、见方四尺三尺的各十五块,并限期运抵北京。蒋宗鲁深知,开采和运输如此体量的大理石,非常艰难。他非常体恤民间疾苦,冒死上疏朝廷,请求减免此项征收。蒋宗鲁的犯颜直谏,精神可钦可敬,但却得罪了严嵩,最后被免职还乡。“因与严嵩忤,乃引归。”

他一生写了不少指陈时弊的谏疏,但多被置之高阁,未能引起重视。

蒋宗鲁留有一些诗作,兹引《碧云洞》(该洞在盘州市城关镇西郊)一首如下:“云水难明万象天,奇踪异宇洞中悬。瑶坛翠挂虬龙现,华盖丹崖鹚鹤旋。涧道风湍开远献,石门花雾带平川。蓬瀛仙侣耽春胜,对酌仓洲思爽然。”

据《盘县特区志》记载,蒋宗鲁去世后,与其妻潘氏合葬于今盘州市城关镇南面的龙耳坡上,墓向西北,原用青石包砌,墓碑立于万历戊子年(1588),正中竖行楷书阴刻“恩荣明进士巡抚云南都察佥都御史虹泉蒋公、诰封太恭人潘氏墓”,碑柱浮雕花瓶、双凤、大鹏、八仙等图案。

明末书法大家蒋杰——

字美若,号象岩,普安州人,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8)进士。曾任广东副使,文采风流,诗文清丽,雅有时誉。他纵情山水,足迹几半天下,所到之处,多有题咏,其在赣粤交界的大庾岭主峰梅岭上的“南粤雄关”“岭南第一关”石刻匾额题字,至今犹存。其与黄道周、董其昌、米万钟被喻为“晚明四大书法家”。

蒋杰的传世书法长卷《登岱诗册》(市面上有上海书画出版社和岳麓书院出版社两种版本),笔意随诗意起伏,时而刚时而柔,时而迅捷时而迟缓,时而飘逸时而沉稳,时草时行,中锋与侧锋并用。书韵纵逸与诗情洒脱相映成趣,书法显露了情性,情性又融会于书法,独树一帜。蒋杰罢归时,正值贵州有安邦彦叛乱,他便流寓荆州,以琴书自误,直至终老。

蒋杰书法代表作《登岱诗》开篇 (网络图片)

吏部尚书王祚远——

字无近,普安州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官至吏部左侍郎。《兴义府志》说他“少负异才,下笔万言立就,凡试牍不起草,既成而后补之。诗文闳肆,书法尤工。充经筵讲官,丰神秀整,词旨清彻,熹宗常目送之。总铨政,进退人才,各当其任。”

由于学识渊博、才学卓越,王祚远倍受明熹宗的器重,担任礼部侍郎期间,还充当了明熹宗的经筵讲官。在充当经筵讲官的时日里,王祚远以他丰仪秀整的形象,洪亮的谈吐,赢得了明熹宗朱由校的常识。

王祚远看到当时的苛捐杂税造成百姓万般疾苦,就提出反对矿监税使掠夺、减轻赋役负担、发展东南地区经济,以及开放言路、实行改良等针砭时政的主张和意见,因为这些意见触碰到了当时一些人的利益,所以“东林党人”视王祚远为眼中钉,横加打压,以致最终“以病请归,未及大用。”

内阁学士景其浚——

字剑泉,兴义府城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举人,咸丰二年(1852)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官至詹事府詹事、内阁学土兼礼部侍郎等;曾提督陕西、河南、安徽学政,累官至从二品,光绪二年(1876)去世。

景其浚工楷书,精鉴赏。同治十三年(1874),穆宗皇帝驾崩,灵堂上供奉的牌位文字,乃为其手书。

现将《清实录》关于景其浚的部分记载,摘录于此,其为官从政历史及显赫地位,籍此可见一斑。

咸丰五年(1855)六月癸卯:“以光禄寺卿周玉麒为浙江乡试正考官,翰林院编修景其浚为副考官。”同治元年(1862)四月甲寅:“河南学政景其浚奏进《历代君鉴》。得旨:景其浚所进《历代君鉴》,足资考镜,著留览。”同治七年(1868)八月丁卯:“以詹事府詹事景其浚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光绪元年(1875)四月甲午:“以吏部……内阁学士景其浚、内阁学士翁同龢为大考翰詹阅卷官。”

提督安徽学政期间,景其浚题写的“徽州试院堂联”,流传较广,评价较高。该联如下:“桃李在公门,地近三十六峰,多士悉钟黄海秀;宫墙侔阙里,薪传七百余岁,几人能读紫阳书。”

景其浚曾上疏弹劾贵州巡抚张亮基,“玩兵侵蚀,纵暴殃民”,朝廷下诏革张亮基职。光绪元年(1875),以咸同年间贵州频遭兵祸、兴义府深受其害及官绅士民死难情形奏闻于朝,为之请荫请袭,又主张将绝产充公,得到恩准。

丰县知县卢世昌——

号絅斋,兴义人,乾隆十七年(1752)举人,两年后考中进士。因其父首登是桂阳(今湖南省桂阳县)人,三藩之乱加上幼年失怙,成人后远离家乡,到贵州做生意,并在兴义成家,因此卢世昌出生在兴义。取得进士功名后,卢世昌回到桂阳认宗归祖,复籍为桂阳人,后授丰县知县。

卢世昌勤政廉政,开仓赈济饥民,对官场的繁文缛节十分厌倦,最后被免去官职。回到兴义后,参与了兴义县城的选址和赵家渡石拱桥(已毁)的修建。《兴义府志》说:“岁饥,开常平仓以赈之,先发而后请刻,大史优容之,但令岁丰补足,加敬焉。世昌又善形家言,县城之建于黄草坝也,实世昌相度之,人以为得阴阳流泉之势焉。”

卢世昌文学功底深厚,诗文颇丰。主修了《丰县志》,著有《丹霞山人集》,善于画兰,有《滋兰树蕙图》传世。《黔诗纪略后编》存其诗六首,其中《自题藏书室》四首之一云:“结庐亦人境,因树荡烦嚣。容膝不在广,取足在书巢。绸缪拾荆棘,零落团衡茅。西风从何来,吹我青林坳。秋声萃络苇,白露泫蟏蛸。一朝岁月驶,两鬓同蓬凋。宝哉换骨丹,览古时长谣。”

画梅高手陈周书——

嘉庆十年(1805)乙丑科进士,三甲第一百另八名,芜城(今江苏省江都县)为官。网络上有这样一段评介文字:“善画梅,有逸气,惜不轻作,好奇学古士也,其才足以上下千载,其学足以囊括士林。”

陈周书留下的多幅梅画作品,至今亦是收藏佳品。据卓克艺术网介绍,2019年9月6日,上海朵云轩拍卖行,以13800元的价格,拍卖了他的一幅题为《墨梅图》的作品。该网同时展示了他另一幅作品《月下牡丹扇片》,显示为上海敬华拍卖行,估价6800元以上。

陈周书绘画作品《墨梅图》 (网络图片)

辰州知府景方昶——

景方昶为景其浚侄子,景氏家族第二个进士,安龙历史上第三个、也是盘江八属最后一个进士。光绪十五年(1889)中式,“选庶吉土,入翰林、授编修”。曾作为副考官,到河南、广东参与主持乡试。后朝考业绩优异,列为“京察一等”,外放湖南辰州任知府。

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景方昶作为清朝遗老,随侍退位皇帝溥仪定居天津。“参考网”有一篇题为《我与刻铜墨盒的初恋》的文章,作者说他收藏到一方景方昶题名的刻铜墨盒,比较欣慰。文中写道:“景方昶系清宫庭官吏,末代皇帝溥仪对景方昶青睐有加,其在《我的前半生》中,曾四次提到景方昶。1925年2月,溥仪在日本人的保护下,移居天津租界张园和静园。景方昶作为追随者,也从北京来到了天津。溥仪在王公旧臣的辅助下,在天津张园重新组建了‘小朝廷’,以期实现他们所谓‘还政于清’的梦想。溥仪来到张园后,下了‘谕旨’,改北京紫禁城时的内务府为‘清室驻天津办事处’,办事处内设军机处;任命郑孝胥、胡嗣瑗、景方昶等人为驻天津顾问。军机处下设总务处、庶务处、收支处、交涉处等,收支处由景方昶任事。除此之外,景方昶还得到了更重要的差事,溥仪钦点景方昶为‘南书房行走’……景方昶得以入职南书房,以清末遗老的眼光看来,确属殊荣,受到的恩宠程度是不一般的。由此基本可以确定,此方微型文字墨盒,应该是溥仪近臣景方昶所题赠的,是一方很有研究和收藏价值的收藏品。”

景方昶题赠的刻铜墨盒盒盖 (网络图片)

晚清民国时期,被称为“最后的文玩”的刻铜文房,深受文化名流和收藏爱好者的追捧,风行一时,曾担任兴义笔山书院山长的姚华,参与制作的刻铜文房,非常出彩,热衷收藏者众。说明身为文化人的景方昶,也参与到了刻铜文房的制作中。

限于资料和精力的局限,这里只是一个粗略的考证,旨在抛砖引玉,许多进士的生平事迹和更多为官从政经历,还有待有志于此的专家学者,进一步挖掘和探求。

责任编辑    吴吉

二审  戴宏瑶

三审  彭原清


相关阅读
相约黔西南 来一场消夏之旅

相约黔西南 来一场消夏之旅

黔西南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喀斯特峡谷、峰林、天坑、溶洞等景观在这里富集,地下黄金储量大,被命名为"中国金州",高品位观赏石多,有&q...

情牵北盘江 畅游山水纵情欢歌

情牵北盘江 畅游山水纵情欢歌

北盘江风光。北盘江风光。北盘江一行,我们与友人各有收获。玉林写了一篇散文,春生写了一篇游记,龙成写了一篇报告文学;而我,收获了一首诗:依水孕育恒古梦,造湖光照牂...

黔西南,悠闲的生活令人向往

黔西南,悠闲的生活令人向往

实习记者 聂珊珊依山傍水的美丽小区。万峰湖一景。八卦田。习惯了蓝天白云,呼吸着略带泥土清香的空气,游惯了的山水田园,那各种风味小吃留香口齿,这一切,在黔西南生活...

烟雨董箐

烟雨董箐

董箐,由于修建电站筑坝而形成的9.55亿立方米人工湖,位于镇宁与贞丰两县交界的北盘江上,其上游为马马崖水电站,下游为龙滩水电站。董箐因电站而兴,也因电站而一夜成...

参与评论

他们说...

预订常见问题
付款方式
签订合同
其它问题